“茶痴”与嘉应茶 相识的五十六载

“茶痴”与嘉应茶 相识的五十六载

28阅读 2021-03-31 07:06 人物

江载宝(站立者)指导茶工分拣茶叶。受访者供图


“梯级茶园望无边,早中晚熟品种全。园区管理人性化,肥水喷施树壮健。”正值春茶收获的季节,3月22日天朗气清,83岁高龄的江载宝迈着缓慢的步伐,爬上五华县华城镇新桥区华安村茶山,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茶田有感而发。

江载宝,人送爱称“茶痴”,“茶”“茶文化”是附着在他身上的两大关键词。他是嘉应茶业界最负盛名的农艺师之一,过往岁月中,倾其全力研究嘉应茶,提出了“梅州地方历史八大名茶”。他走遍了梅州的山水,熟悉每一座茶山、每一个茶厂,与茶厂研制的梅尖银毫填补了梅州毫茶类的空白。他致力于茶叶栽培、加工的科普,将所学所研整理成科普文物,向茶农推广……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江载宝,依旧醉心于茶叶研究。“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继续为嘉应茶的生产技术提升和茶文化推广作贡献。”他说。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率先提出“梅州地方历史八大名茶”

江载宝与妻子住在梅州市农业局宿舍楼,这座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宿舍楼,暂时还未安装电梯,当记者一口气爬上7楼时气喘吁吁。

“江老师,您的身体真好,每天往返爬这么高的楼层。”

“难为你们了,我们已经习惯了,过段时间就有电梯了。”

江载宝的家里干净简洁,除了简单的家具外,目光所及尽是各式各样的茶叶罐。“兴宁单丛茶、梅尖银毫、香妃翠玉……”正在记者好奇细数展柜中的茶叶种类时,江载宝招呼着记者坐下喝茶。

只见他熟练地洗茶、泡茶,声音洪亮地与记者们交谈,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近日爬茶山时的收获,讲述他与嘉应茶的故事。

江载宝是有着“实打实、硬打硬”美誉的五华人。196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现称“华南农业大学”)后,先后在汕头专员公署农业局、梅县专员公署农办农业科、梅州市农业局工作。

1965年进入梅县专员公署农办农业科,他开始了与茶叶打交道的人生。

当时,在梅州去往广州途经兴宁的一段山坡上,满山的茶树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时常跟随领导调研该茶山,品茶赏茶,慢慢就养成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梅州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柚子,茶叶并未得到重视。而梅州有这么好的种茶条件和传统,这个不能丢了。”

于是,他沉下心来研究茶叶。并从兴宁单丛茶开始,走遍梅州各县(市、区)了解各地代表性茶叶,在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了“梅州市地方历史八大名茶”。

这八大名茶分别包括梅县清凉山绿茶、兴宁市官田绿茶、五华县天柱山绿茶、丰顺县马图绿茶、大埔县西岩乌龙茶、平远县锅叾烘青绿茶和南台绿茶、蕉岭县黄坑绿茶。

“梅州地方历史八大名茶”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进一步打响了梅州茶叶的名号,为梅州当地沿用至今,深入人心。

“我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江载宝说,刚开始从事农业研究时,曾做过一段时间的烟草研究,后专心研究茶叶。“烟厂曾聘请我,我考虑再三后,决定还是将茶叶作为主业来研究。”他说。

参与研制梅州首个毫茶类产品

当有人到家做客时,江载宝总是会拿出家中上好的嘉应茶招待,并滔滔不绝地介绍此种茶叶的特点和优势。

记者一行来到江载宝家时,他泡的是乌龙茶鸭屎香。“别看它名字不好听,确是好茶。”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品一口茶香久久萦绕,茶水滑入喉咙后,口中留有清甜之味。

初识嘉应茶时,与单丛结缘,乌龙茶也成为了江载宝主要的研究方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花了10年的时间蹲点于兴宁茶林场,推广名优乌龙茶品种、名优茶规范化栽培和制作技术。

江载宝说:“根据本地的特色,以有机肥为主,N、P、K三要素配合使用,改冬剪为春茶后修剪,这样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同时,制作上推行“一套一坚持三改革”,让茶叶的品质达到最佳状态。

这一套栽培、制作技术,在实际运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并在全市推广。岭头单丛茶亩平均产值超万元,大叶奇兰和诏安八仙均达0.7万元,人年均创值1.2万元。

在他的指导帮助下,兴宁茶林场成为梅州市“三高”农业的一面旗帜。该茶林场生产的南华牌单丛茶和蕉岭县昂天塘茶场生产的皇蜂牌单丛茶系列产品,分获省(部)级名优茶产品称号或国家金奖,为1997年梅州被评为“中国单丛茶之乡”称号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时,他还与企业合作研制新品种。他参与指导梅州健神茶厂研制的保健品——健神牌健神茶,获得国家专利;他与梅州市上官塘茶场茶厂研制的梅凤牌梅尖银毫茶,属梅州首创,填补了梅州毫茶类的空白。

茶叶科研上的成功,让他获得多个荣誉。1994年,他获得了梅州市政府优秀科技工作者金梅奖;1997年,获蕉岭县政府“三高”农业技术指导奖。

为了让茶叶科研成果让更多茶农共享,从而整体提升嘉应茶质量,江载宝将所学所研编写成《名优茶栽培与加工》《岌头茗丁茶栽培与制作》等科普读物,并编写出版市级农业技术干部培训教材《茶树栽培与茶树加工讲义》《茶树栽培与初制》,将茶叶生产技术向更广泛的人群推广。

编写出版梅州首部茶文化著作

2019年1月,五华县龙村镇营田村牛皮坪的10株古茶树,被专家认定树龄超过百年,茶树品种均为紫条。其中一株已有约300年树龄,这一消息在茶叶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这些可能是百年的古茶树。”首先发现并提出古树猜想的是当时已退休18年的江载宝。后来,他陪同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曾潘荣教授等8位专家,实地调研后得出初步结论——这10株古茶树的树龄均已超过百年。

从梅州市农业局经作科科长到高级农艺师,从广东省茶叶学会理事到理事会副秘书长,江载宝的职业生涯围绕着嘉应茶展开,并在2001年退休后延续。

退休后,闲不住的江载宝继续把研究精力放在茶叶上。他开始思考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整理成册,以供后人了解和使用。

他用了6年时间,编写出版了《梅州茶叶》专著,并自费印刷2000本用于发放。2015年《梅州茶叶》再版后,他再次自费印刷2000本。

“江载宝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亲历梅州茶区的每一角落。他为宣传梅州名茶,为梅州茶业发展出谋献策。梅州茶叶生产发展及其技术成果,均有他的一份贡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陈国本,在《梅州茶业》序中如是说。更难能可贵的是,江载宝以多年积累的资料、管理经验和技术成果,以《梅州茶业》一书,再次献给梅州茶叶事业。他的工作精神和劳动,终会迎来梅州茶业兴旺的一天。

如今,儿女成才的江载宝,业余生活依旧是登茶山闻茶香品茗茶。同时他也热爱文学创作,每到一座茶山,他总要赋诗以抒发感情。

“西岩山高入云中,万亩茶园郁葱葱;西竺名茶众人赞,岩中玉兔显奇功。”“梅尖银毫是名茶,条索笔挺出嫩芽;三台山泉水甘澈,香醇馥郁啜流霞。”至今,他已写了120多首茶诗。

2019年,江载宝择取90首茶诗,加上收集整理的梅州茶文化介绍,编辑出版了著作《梅州茶叶文化》,是梅州首部茶文化主题的专著。

56年来,江载宝一心放在嘉应茶叶的研究上,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2014年,他获得中国茶叶学会“奉献奖”;2017年获得广东省茶叶学会“突出贡献奖”,全省共有9人获奖,江载宝为唯一的梅州获奖者;同年,他还获得了广东省“新中国六十周年茶事功勋”奖。

在出版了两本茶叶著作后,他正在谋划着《采访录》一书。计划采访茶叶界名家,把各种好的技术记录在册,供人们学习使用。“我希望这些茶叶栽培和制作技术不会失传。”江载宝说,茶叶给予他丰富的人生体验,也给了他健康的身心。他与嘉应茶是“好朋友”,希望有生之年做更多利于嘉应茶发展的事。

注:内容来源南方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茶叶营养分两部分 看你是否吃到茶中精华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